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,1886年英國發動戰爭并占領了緬甸,并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。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布獨立,成立緬甸聯邦。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。  緬甸有“萬塔之國”之稱,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,有80%的人信奉佛教。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,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、手持黑傘的僧侶。據說全國僧侶有40萬之多。緬甸的男人雖然生活悠閑,但他們一生必須出家一次,出家次數不限,時間可長可短,有的終身當和尚。更多的則是幾年、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。一般男孩到了5--10歲左右,家長就要準備出家儀式,這對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要。 送孩子出家在緬甸像節日一樣隆重,事關信仰,儀式搞得非常隆重。每年春季,你都會發現,一些寧靜的緬甸村莊會突然熱鬧起來,因為這個時候許多小男孩要出家當和尚,小女孩也要進廟行“扎耳朵”禮。此時一隊隊的父母及和尚,就會帶著打扮得如小王子或小公主般的孩子,捧著供品,敲敲打打地走出村莊,繞塔而行,氣氛十分熱烈,場面非常溫馨。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: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;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;以政府各部門、街道、學;蚣袨閱挝唤o孩子做剃度。  舉行剃度儀式的前一天下午,要舉行盛大的游行儀式。人們給將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,穿上王服,肩披彩色綬帶,騎上高頭大馬。有人給牽馬,有人撐傘,隊伍浩浩蕩蕩。一隊打著佛教旗幟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姑娘走在隊伍的前面,接著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、騎在大象背上頂著金傘的三藏經保護神、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、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、綴滿準備布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。 晚上一般要請來劇團唱戲,通宵達旦。正式舉行剃度的當天上午,要在鼓樂的伴奏下乘專車到大金塔轉一圈,再進寺廟給孩子剃發,穿袈裟,聽戒規,然后布施齋飯。第三天,家長們要集合在一起,請法師在臨時搭起的彩棚里誦經。家長跪坐在地上,手里拿著小壺或水,一邊聽經一邊把杯里或壺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盤子里或地上,叫做“分!。意思是給孩子做剃度所積的功德不可自己獨享,要大家分享。孩子剃度以后,一般在寺廟里當一周、兩周、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后可以還俗。有的從此皈依佛門,成為佛家弟子?傊,出家手續十分簡便,還俗也容易。  為什么緬甸的男人必須要出家當和尚呢?因為,緬甸是個宗教國家,和尚在緬甸擁有相當高的低位。男人只有出家當一次和尚,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,還俗以后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。緬甸男人一生中有兩件大事:第一是出家,第二是結婚。緬甸社會把人分成五個等級:和尚是一等公民,男人是二等公民,女人是三等公民,尼姑是四等公民,人妖是五等公民。 說來也怪,除信仰因素外,緬甸男人出家當和尚的理由也千奇百怪:窮人為了有個地方吃住,富人為了長命百歲,體弱者為消災去病,強壯者為福上加壽,運氣好要當和尚高興些日子,運氣不好也要當和尚去去晦氣,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,婚后為重溫婚前獨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。緬甸是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國度,女人的地位很低,毫無地位可言。不僅要掙錢養家糊口,還要肩負繁重的家庭負擔。就算出家,緬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。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,還俗后可以酒照喝,肉照吃,媳婦照娶,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,則終生不能還俗,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。  在緬甸,女人沒有要求必須出家當尼姑,即便如此,緬甸還是有許多尼姑。男人可多次出家多次還俗,而女人出家為尼則有兩種說法:一是不允許還俗,一生與佛燈為伴。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只有一次還俗機會,要么終生為尼,要么還俗后再不能踏入佛門。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,與男人相比,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。不過與男僧侶絳紅色的僧袍相比,緬甸尼姑的服裝卻是相當靚麗。 不比其他國家的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的,緬甸的尼姑服裝是淺粉色的上裝搭配橙紅的紗籠,加上一條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頂在頭上的紅布,在陽光下顯得分外搶眼,絕對是真正的“紅粉”佳人。緬甸的男女不平等是顯著的,比如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許女性靠近,更不允許像男人一樣上前給金佛貼金箔。尼姑的日子是相當清苦的,不僅還自己化緣,一切粗活、重活也都要自己干,但這些似乎不能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任何印記。 在緬甸,還有更加奇葩的。過去,緬甸是一個“一夫多妻制”的國家,(從2015年8月31日起,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)只要有能力,一個男人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,但也有人娶四個以上的。如果娶了老婆養不起,就有權利讓她帶著子女去乞討……  位于曼德勒市的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,歷史不算悠久,但卻是緬甸最大的僧院,擁有2000多的僧人,從緬甸各地來這里學習的僧人不計其數。從5、6歲的小沙彌到60、70歲的大住持都有,其中不乏大德高僧,因此也被稱為千人和尚廟。 緬甸的僧人們遵守“過午不食”的規矩,每天午后到半夜,除喝水外,不再吃任何食物,于是午餐變得十分重要。因為僧人多,因此一起吃飯也就非常的壯觀,有“千人僧飯”之說。當然,這樣的場面只有在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有。這里的僧侶以學習佛學為主要,而其他寺院的僧侶就要自己到街頭市場去布施。每天都有很多外國游客慕名前來光看僧侶們集體進餐的場面,久而久之,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景點,是每個到曼德勒游客的必到之處。  這座僧院的外觀并無特殊,有一座不算高的鐘樓,前邊的甬道盡頭就是大食堂,甬道兩側是僧人們學習和住宿的地方。每天上午10:15,僧院準時敲鐘,一隊隊的和尚有序的列隊接受信眾的施舍,他們只是默默地雙手捧著手中的缽,讓施主把飯盛進缽里。如果施主準備的還有菜,和尚就會再拿出一個小圓盒,讓施主們把菜放進去。然后蓋好蓋,轉身離去,聽不見任何交流說話的聲音。 地位比較高的和尚會兩三個人一桌的分開吃,地位比較低的和尚就是一排排地在一起吃的。雖然很多人在一起吃飯,但他們很遵守紀律,很安靜……當然,也有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,只是坐一會兒就拿著各自的食物離開?梢赃@樣說,僧人們就餐的時間比他們等候進入食堂的時間要短得多。  倒是我們這些嘈雜的游客影響了他們生活。當然,我到不理解這是一種森嚴的等級制度,而是一種年幼者對年長者的尊重。緬甸人不論男女,都是有名無姓的。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,以便表示性別、長幼、社會地位和官階的區別。 緬甸人不使用中國人的十二生肖,而是視出生于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。緬甸人將星期三這天分開,上半天稱為星期三,下半天稱為“羅侯”。因此,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,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: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,星期一屬老虎,星期二屬獅子,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、下半天屬無牙象,星期四屬老鼠,星期五屬天竺鼠,星期六屬龍。因此,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,每個星期還過一次“小生日”,“常慶常生,常吃常喝”。 來源:全球自駕游 聲明: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,除搜狐官方賬號外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