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放視頻請先登陸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,許多家長都有一種觀念,認為只有嚴格管教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。然而,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,過度管教反而可能導致孩子的發展受阻,甚至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。 11月4日,由廣州市越秀區齊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辦的“心靈護航成長幫扶”第三場家庭教育講座《我們一起成長,親密溝通之旅》在越秀區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。由暨南大學特聘校外導師徐嘉莉博士主講。 活動一開始,徐博士邀請了一位家長上臺扮演“孩子”,并使用紙巾作為象征性的束縛,將“孩子”包裹得嚴嚴實實,無法看到也無法動彈。當親身體會到被過度約束的不適之后,家長們都深有感觸,深刻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過多地束縛他們,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溝通。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,共有23名來自越秀區未成年人家庭以及志愿者參加了本次講座活動,徐博士通過互動環節和角色互換的形式,讓家長們親身體驗并深入了解積極溝通的重要性。 活動一開始,徐博士邀請了一位家長上臺扮演“孩子”,并使用紙巾作為象征性的束縛,將“孩子”包裹得嚴嚴實實,無法看到也無法動彈。這一形象表達了家長過度管教的方式,揭示了這種管教方式對孩子成長的束縛。它強調了過度管教的負面影響。 當孩子被過度束縛,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性受到限制,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充分發揮潛力,甚至可能產生心理問題。家長應該學會適度地管教方式,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,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。 徐博士提到家庭難免會有沖突的時候,家長有時會忍不住嘮叨、批評孩子,隨后進行了一個小互動,讓家長在紙條上寫下對孩子不滿時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,讓孩子寫下最不想聽到的話語。
徐博士邀請小朋友來扮演“家長”,家長則扮演“小朋友”;“家長”們紛紛上臺指責“孩子”,說道:“這個題這么簡單為什么會做錯呢?”“不準玩游戲,快點學習”“你怎么還在看電視,快去做作業”“不要老是出去玩”…… 互動結束后扮演“孩子”的家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:“小孩子的心靈其實是很脆弱的,作為家長我們要換位思考,多點耐心去教育孩子,和孩子好好溝通,盡量理解孩子”,互動環節和角色扮演讓家長們親身體驗了積極溝通的益處,也讓他們認識到改變溝通方式的重要性。 怎樣說話孩子才會聽?徐博士讓家長運用“我覺得、我希望、我相信”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家長們都很積極地表達心中所想,迸發出相互交流的火花。小珊媽媽說道:“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,我覺得很惱火,我希望能控制自己的情緒,我相信通過慢慢地改變自己的言語和行為,去理解孩子,良好的關系就能建立起來! 徐博士還讓家長兩兩一組,運用句式相互進行演繹表達并反饋彼此聽完之后的想法,家長們都積極地進行發言交流,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。 徐博士強調作為家長不要對孩子說傷自尊和羞辱的話,要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,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安全感,建立良好親子關系,同時對孩子表達肯定、支持、贊美是很重要的。
那么如何與孩子建立好關系呢?徐博士從價值感、安全感、自我認同和模范對象四個方面提出了做法,帶著愛,接納和理解孩子,允許孩子在試錯中成長,多對孩子表示認可。 講座到了尾聲,徐博士邀請了家長們分享本次講座自身的收獲和啟發。小杰媽媽分享道:“孩子很多時候無法感受到我們的辛酸,可能出現一些矛盾就容易責罵他們,我覺得我可以先讓自己平靜下來,再好好溝通,讓孩子覺得我們是愛他們的! 小歡媽媽感悟道:“日常中我們總會因為一些瑣事而感到心煩,沒有明確地與孩子表達,當我們將具體的事情、當下的感受、產生感受的原因,以及希望達到的具體目標,都與孩子明確地表達之后,相信孩子的思維會很清晰,知道媽媽的感受,這樣就能做到有效的溝通! 此次“心靈護航成長幫扶”第三場家庭教育講座的順利舉辦,得到了第四屆“創善·微創投”廣州市社區公益微創投資助,以及廣東中農木棉紅愛心社的支持;顒硬粌H為越秀區未成年人家庭提供了寶貴的心理健康服務和支持,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積極溝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