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慈善法》修正草案公布了。朋友讓我點評兩句。 我說:既然你要我說兩句,那我就講一個小故事給你聽。 一群人拿著小匕首,對著歷史一通揮舞,大喊:你別過來,你再過來,我可叫了呀! 看到他們的這種滑稽的行為,歷史哈哈大笑:你叫啊,你叫啊。 聽我這么說完,朋友不解:你說的是什么意思? 我默默地點了點第3條和第124條。 第三條 本法所稱慈善活動,是指自然人、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,自愿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……
第一百二十四條 個人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家庭經濟困難,向社會發布求助信息的,求助人和信息發布人應當對信息真實性負責,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騙取救助。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應當承擔求助信息真實性查驗義務,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。
朋友還是不解,繼續追問:你到底想說啥? 我說:他們明明只想干公益,甚至不惜將慈善界定為公益。 公益是什么呢?歐化中國。 個人求助是什么?本土中國。 公益包括個人求助嗎?不包括! 那么,為什么他們已經明確了慈善是公益,卻又要極為勉強地加上個人求助,搞出這么一套內部邏輯矛盾的制度呢? 對于法律來說,邏輯矛盾是很大的不妥,容易在實踐中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,比如有腦袋靈巧者可以找出其中的漏洞,大加利用。 那么,難道他們不明白這其中的邏輯矛盾嗎? 那么,難道他們不明白這么作可能引發的不良后果嗎? 朋友聽我這么說,吸一口氣,看著我: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 我頓了頓,接著說:縫合?p合,當然有縫合的必要性。 他們以為通過這種方式,可以取得一個平衡,在歐化中國與本土中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。 他們以為若即若離,若隱若現,可以給自己喘一口氣,劃定一塊安全區域,一塊屬于歐化中國的安全區域。 他們以為通過擺平各方的訴求,可以在大歷史中取得一個穩定的前程,一個屬于歐化中國的前程。 可是,命運的最不幸之處在于: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安全區域,也根本沒有這樣的氣可以喘,更沒有這樣的前程可以博取。 所謂過渡,就是一步步走向既定的方向。 所謂過渡,就是一點點位移向既定的數據值。 所謂過渡,就是讓一群群老人認識到歷史的殘酷與血腥。 看錯了過渡,以為自己手里拿著小匕首,就可以戰無不勝,攻無不克,這是一種誤以為。 看錯了前景,以為縫合是長久,以為短暫的時代是常青日久,這是一種誤以為。 看錯了未來,以為聰明用盡,可以謀得一個屬于自己的穩定的前程,這是一種誤以為。 歷史素來不容討價還價。 歷史想要往哪兒走,那是注定的。 歷史想要往哪兒走,沒有一個個體可以阻攔。 歷史想要往哪兒走,沒有一個個體可以拒絕。 直接反對不能,縫合也不能。 縫合當然能拖延,可是拖延又能拖得了幾天? 一群人拿著小匕首,對著歷史一通揮舞,大喊:你別過來,你再過來,我可叫了呀! 看到他們的這種滑稽的行為,歷史哈哈大笑:你叫啊,你叫啊。 聽我這么說完,朋友捧腹大笑:你的這個比喻真妙!
轉載聲明:本文轉載自「中慈評」,搜索「Penetrating_Sky」即可關注,[ 閱讀原文]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