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?為什么這一代當父母感覺特別難、特別累?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來教現代的孩子,其中沖突造成現在孩子普遍難怪、容易出現心理問題。 本文整理自陳默老師在“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”上的發言;經授權轉自公眾號:青少年生命復元(ID:QSNSMFY2021)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人為什么會有心理問題,因為內在有沖突。我們今天來講講青少年的「沖突」:我小時候是“大海里的一滴水,是沙漠里的一粒沙”,但我們當下的孩子不是。他們認為,“我來過了,雁過留聲,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?”,我要秀給你們看。 他們覺得自己的個體是極其有價值的,是被父母歡迎來到這個世界的,所以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得很早,人的目標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。而自我價值的實現,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,所以,現在的孩子很早就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誰、將來能做成什么。但我們有沖突,我們需要他們是有用的。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時候,他們最好是工程師,我們需要醫生的時候,他們最好是醫生。我們沒有意識到沖突,才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。當下,一個孩子來到世上,兩歲就手捧iPad。跟iPad在一起,他一邊得以獨處,一邊又和iPad融為一體。這樣的孩子,如果只有兩歲的話,他對真實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是彼此不分的。他可以在真實世界里感知虛擬世界的感受,在虛擬世界里感知真實世界的探索。這種生存環境,使得他個體化要求很高。但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,依然是集體主義的評價。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,是以他在集體環境里的表現,這個表現主要是對集體化的適應。這就是沖突。你讓一個極其需要獨處的人,在集體化的環境里評價他這樣有問題,一些孩子就會感到,他不可能在集體化環境里被評成優等,所以就躲回家去享受獨處。如果我們要讓他適應集體化,可我們的教育提供給他集體化的活動了嗎?我們連春游、秋游都想取消了。一個初中生有沒有參加過集體舞蹈?很多都沒有。但是我們卻對孩子們有這樣的評價。這就是沖突。現在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,是集兩代人的愛于一身的,他們的自尊感很高。而且如果兩代人受教育是完備的,那第三代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一定比較強,他們對人格平等要求很高。你們家的孩子總跟你頂嘴,為啥?因為他有想法呀。我們傳統的秩序是,上一代控制下一代,是權威模式,如果我是教導主任、是班主任,我講你就要聽。曾經我看過一個小視頻,讓我非常震驚:在課堂上,一個女老師走到一個男生的座位旁,大聲責罵他。男生還嘴,老師就一大耳光打上去,然后這個男生就一耳光還過去。那一幕讓我想了很久,哪里出了問題?前幾天,一個老師在教室里收了一個學生的手機,學生上去就鎖住老師的喉嚨。我也在想,我們哪里出了問題?老師讓一個女生站在辦公室門口,因為她進來的時候沒說“報告”,老師叫她退出去,進來必須打報告,要有禮貌。那個女生說,我報你個頭呀。我問女生,為什么你不愿意說這個報告?她說,人格是平等的,即便我是罪犯,我也可以不說。這就是當下的孩子。要想不跟他們起沖突,我們的教育就要成長,要了解“被教育者”是怎么回事。但我們需要成長的是哪一部分呢?我們卻沒有意識。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比較善良。他們愛同類,愛小動物,一個小動物去世,孩子就會嚎啕大哭。但我們的教育環境,不是提供互愛的環境,我們的教育環境,是高競爭的環境。一個學校的老師找女生談話,跟她說,李小紅你考試總是班里前3名,這次居然只考了14名,退步這么多。你的好朋友馬曉玲現在跑到前三名了,我告訴你,你以后的學習成績,會遠遠不如你的好朋友。沒有幾天,馬曉玲就來找了心理醫生。她說,我的好朋友把我拉黑了,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,為什么要把我拉黑,我晚上睡不著覺,我很重視和好朋友的關系。于是,她就有了抑郁傾向。她們的老師,制造的班級環境是互害的。你們有哪個老師會告訴學生,你語文學習成績很好,你考完試可以跟班里語文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講一講嗎?有這樣的老師嗎?這個很難嗎?有些學生不上學,他跟你說,我不是不要學習,是這個環境讓我太難受,你不要問我,我講不出來難受在哪里。現在的孩子,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,他們是高起點的。這一代的需求和我們是不一樣的,他們追尋理解生命意義的解答,追尋一個宇宙觀的形成。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變過,仍然在告訴孩子,在教育中我們要得什么?得人上人嗎?得更多的資源嗎?有的孩子從初二開始不上學,他現在已經高一,家長把他帶到我這來,這孩子告訴我,“你們叫我來干什么?是叫我去上學是吧!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,考大學就為了找好工作,找好工作就是為了過好日子?墒抢蠋,我現在的日子是最好的日子,我沒有任何壓力,我想躺在沙發上看書就看書,我想躺在床上看手機就看手機,我已經過上最好的日子,你們為什么不讓我過?你們有邏輯嗎?”我只能跟他說,“你睡的床不是你買的,你躺的沙發不是你買的,他們可以不讓你躺的呀”。然后我就到隔壁房間跟他做教師的媽媽說,你在家里禍害孩子,在外面禍害學生,你一定是這樣告訴他們的。即便是過去傳統的科舉教育,也是要讓學生在求知中有樂趣。但現在讀書就變成了考試、變成了比賽,誰受得了天天去的地方是比賽場?有人告訴我,應試教育不改,我們沒有辦法,大方向是這樣。錯!我從來不這樣認為,不要往籮筐里扔。有哪個地方不應試,哪個地方不選拔?問題是在意識上面,請大家深入一點去想一想,我們自身沒有求知的欲望,我們不會喚發我們的孩子求知,所以,我們就搞比賽。教育跟我們當下的孩子不匹配。一個高中生跟我說,學校不是個解惑的地方,我的問題小學不能解,初中不能解,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……這就是我們教育要思考的問題。現在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,如果是大城市中等水平以上的家庭,基本上都可以在100平方米的房間里活動。我看到一個視頻,一個小嬰兒剛剛會走路,家庭就用塑料泡沫攔好了空間給他,客廳里堆滿了他的玩具,他在客廳的空間里享受著他的嬰兒階段慢慢長大。但我們的教室幾十年沒有變過,仍然是幾十個學生擠在一個小空間。這些在100平米家庭空間長大的孩子,然后到這樣的教室空間里學習,有孩子就會因為人太多、太嘈雜,很難受,就想回家。但回到我們小時候,有可能是在十幾個平方米中生活三代人。我們在教室的空間,不會跟當下的孩子是相同的感覺。班級制度幾十年沒有變過,接下來新生人口更少了,孩子更少了,班級的人數可不可以少一點?不可能。情愿關學校,也不可能把班級縮小。那么各位,我放一句話在這里等著,“我們以后的孩子,在教室里有可能突然站起來、走出去,這樣的現象會越來越多。心理問題也會超速上升!
轉載聲明:本文轉載自「藍橡樹」,搜索「blue_oak」即可關注,[ 閱讀原文]。 |